三亚:科技赋能,打造蓝色经济新引擎来源:三亚日报 时间: 2025-05-21 09:16:29
冯晨阳/文 陈聪聪/图 在崖州湾海域,80余口巨型网箱分布在碧波中,如蓝色绸缎上点缀的珍珠。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海水产”)的海上牧场里,金鲳鱼急速游动,金银色泽若隐若现,在光影交织的水层间穿梭,绘就流动的海洋画卷。 
在三亚崖州中心渔港海洋牧场,工作人员正在捕捞深海网箱里的金鲳鱼。 近年来,从深海网箱的碧波荡漾,到智慧渔业的数字浪潮,再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三亚以多元姿态勾勒出蓝色经济的璀璨图景。 种业突围掌握水产“中国芯” 南海之滨,晨雾未散。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实验室里,荧光显微镜的冷光映照着科研人员专注的眉眼,培养皿中浮动的鱼卵如撒落的星辰,正孕育着中国水产种业的未来。 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用14年时光谱写出一曲从“跟跑”到“领跑”的海洋赞歌,在中国海水养殖的“基因库”中,刻下属于自己的壮美注脚。 故事要从那片炽烈的滩涂说起。 2005年的海南,石斑鱼养殖正处于蓬勃期,却因种苗依赖进口陷入“一苗难求”的困境。当养殖户们在码头苦等半月只为换得几尾“天价苗”时,晨海水产创始人蔡春有站在滚烫的沙滩上,望着翻涌的海浪暗下决心:“中国人的饭碗,不能让外国种苗卡了脖子。” 于是,一片荒芜的养殖池化作技术博弈的战场。烈日炙烤着简陋的育苗棚,海风卷着咸涩扑打在记录本上,第一代研发团队在蚊虫与潮气中埋下梦想的种子。以林浩然院士为核心的团队分析性别控制的机制,破解石斑鱼的基因密码,在无数次杂交试验里寻找最优组合——当第一尾虎龙杂交斑破膜而出,透明的鱼花摆动尾鳍划过水面,激起的不仅是涟漪,更是中国海水种业突围的号角。 如今的实验室里,百余项发明专利如勋章般陈列,56项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让曾经高不可攀的“贵族鱼”,“游”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 
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海水养殖渔排上捕捞海鱼。 立体拓展构建现代养殖新模式 日前,在三亚湾农渔业区西岛海域,三亚环农集团的深海网箱养殖基地内,工人们在认真投喂金鲳鱼。“这里水温常年保持在23℃以上,加上一类水质,为金鲳鱼养殖提供了绝佳条件。”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是全国冬春季金鲳鱼的主要产出地,占全国冬春季总产量的90%以上。 淡水养殖领域同样成果显著。三亚市龙泉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专攻淡水鱼养殖,主要养殖罗非鱼、淡水虾等,不仅丰富了市民的餐桌,还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作为海南“明星鱼”,罗非鱼年产量占全省淡水养殖总量的90%,产业链年产值达30亿元,产品远销54个国家和地区。 三亚崖州湾农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了三亚水产苗种南繁生态产业园,充分利用海南“早繁”优势,探索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育种、水产苗种繁育、新品种新技术研发试验等,致力于打造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水产苗种南繁产业园。目前,已试养了东星斑、老鼠斑、银鼓鱼等鱼苗和可用于海洋药物研究试验的条纹斑竹鲨,整体进展顺利。该项目完全投产后,每年预计培育鱼苗25亿尾、贝苗20亿粒,可直接提供100个以上就业岗位,全产业链产值有望达到5亿元。 
俯瞰三亚水产苗种南繁生态产业园。 多元赋能驱动产业融合升级 海风轻拂面庞,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船舷。船上的海钓选手眼神专注,手中紧握钓竿,静静等待着大鱼上钩。这是海钓运动中最治愈钓手的一幕,这样的场景也在2024年首届中国(三亚)海钓公开赛暨首届三亚休闲渔业精英邀请赛上演。 近年来,在打造“蓝色粮仓”新路中,三亚并不局限于纯粹的深海网箱养殖,而是将深海网箱与海洋牧场以及休闲渔业相结合,形成“养殖+生态保护+休闲渔业”的新业态。 在西岛,320个人工鱼礁构筑起“海底公寓”,吸引石斑鱼、龙虾安家。“现在每天的捕捞量比五年前多了,收入也高了。”渔民陈志方难掩笑意。 “这是我们本地新鲜捕捞的鱿鱼干,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经过自然晾晒,肉质鲜美。”在崖州区,渔家姑娘陈宜丽通过直播带货,将自家小鱼干卖到全国各地。 作为海南省首个国家级中心渔港——三亚崖州中心渔港正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渔业综合体转型,陈松林院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相继入驻,形成集生产、科研、加工于一体的产业生态。 …… 当前,三亚正多措并举大力促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深海养殖和休闲渔业,推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市渔业产值9.88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水产品产量1.66万吨,同比增长12.6%。 
在三亚水产苗种南繁生态产业园,工作人员正在查看鱼苗长势。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休闲渔业制度创新,推进海上渔业综合平台建设,优化渔业相关产业结构。”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科学、务实做好三亚海洋渔业长远规划,引导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渔业高质、高速协同发展,在海洋渔业领域总结三亚经验、凝练三亚特色、打造三亚模式。 新闻多一点>> 逐梦深蓝的“渔业芯片”铸造者 清晨,阳光划破晨雾,洒在波光粼粼的养殖区上。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春有抓起一把饵料抛向水面,瞬间,数千尾虎龙杂交斑争相跃出,鱼鳞在阳光下闪烁。 “这是我国首个自主培育的石斑鱼品种,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他擦拭着额头的汗珠,眼中满是自豪——如今,这个品种占据全国石斑鱼市场70%的份额,年产值超百亿元。 
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从小在福建海边长大的蔡春有,对渔业有着特殊的情感。2005年,他来海南做生意时,发现这里气候条件优越,渔业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开展种苗繁养。 而后,蔡春有便带着团队开始在海南建设种苗繁养基地,并于2010年成立了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专注海水鱼类种苗繁养。 “一定要把渔业‘芯片’攥在自己手里!” 优质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比如新品种金鲳‘晨海一号’,从启动研发到首批商品鱼顺利上市销售就用了十多年时间。”蔡春有感慨,与普通金鲳鱼相比,“晨海一号”不仅生长速度提升20%至30%,且一年可养殖两季。 在晨海水产的科研楼,3000平方米实验室里,400余套精密设备昼夜运转。蔡春有联合8位院士、20余所高校组建科研矩阵,累计获得82项发明专利。该公司研发的热带海水鱼鱼种、鱼卵年产量占据全国20%市场,1万吨商品鱼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 在产业升级的赛道上,蔡春有步履不停。在崖州湾,他投资1.1亿元建设86口深水网箱,推动渔业“往深海走”;在陵水打造的水产南繁种业产业园,成为“往岸上走”的标杆,其生态尾水处理系统每日净化2000吨养殖废水。此外,他还创新推广“南鱼北育、北育南养”模式,将海南种业优势辐射至山东、辽宁,更在越南、马来西亚建立海外繁养基地。 作为省政协委员,蔡春有将一线经验转化为建言资政的力量。他撰写的《建设国家水产南繁硅谷》提案,直击种业用地、人才短缺等痛点;创办的“全国水产南繁产业论坛”已举办四届,成为行业思想碰撞的盛会。近五年,他组织千余场渔民培训,带动超万户农户增收,累计分红达3000多万元。 采访间,天色渐晚,蔡春有带着记者再次来到养殖区边,“这些比米粒还小的鱼卵,承载着中国渔业的未来。”他说。 责任编辑: 王思畅
|